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配用電系統特征有哪些?
在能源政策、技術、公司戰略、用戶需求變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,配電系統與用電系統發展面臨諸多新形勢,系統形態元素不斷豐富,系統融合發展趨勢不斷增強,傳統管理方式面臨挑戰,系統運行控制模式亟需改變,推動傳統配用電系統向新型配用電系統升級。
系統演化升級將包括物理形態和運行形態兩個層面。
在物理形態層面:一是系統由無源網絡向有源網絡發展。隨著分布式電源以及用戶側綜合能源系統的發展,配用電系統將由傳統的無源網絡向有源網絡發展,源的具體形式也將進一步豐富。
二是系統用電負荷類型多樣化發展。在電能替代、能源消費清潔化等政策驅動下,用戶側負荷設備類型更加豐富;同時,隨著新型負荷接入,系統將具有更多靈活性資源。
三是系統中的設備將向小型化、集成化、智能化方向發展,以適應電網數字化、能源互聯網建設需求;同時積極應用環保氣體開關設備、節能型變壓器等,促進電網綠色發展。
四是大規模公共直流配電仍需時日,仍將以交流配電為主。在供電可靠性要求高、可再生能源集中的局部地區,可采用交直流混合配電,用戶側內部可能形成全直流配電形態。
五是系統將實現物理信息高度融合?;谙到y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需求,實現系統感知全覆蓋及用戶側靈活性資源接入,通過數字孿生提升系統可觀測性與可控性。
在運行形態層面:一是系統運行高度互動化。通過源網荷儲各類多元主體互動,提升系統安全運行水平。此外,通過生產環節互動,支撐系統精益運維管理與用戶優質服務。
二是系統運行目標綜合化。未來配用電系統的運行目標將不僅要確保安全可靠供電,還需確保分布式能源本地消納,加強與主網互動,支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。
三是負荷管理方式多樣化、柔性化。隨著需求響應負荷精準調控、現貨市場建設、用戶側綜合能源系統等,系統負荷管理手段將多樣化發展,調控方式趨向柔性化。
四是系統運行參與主體多元化。在市場化政策影響下,配用電系統將由原來的用戶與供電公司二元關系,演化為用戶、負荷集成商、售電公司等多元復雜關系。
五是系統資源價值利用較大化。通過綜合能源站建設、設備設施商業化共享、電力大數據服務等,推動傳統供電業務模式多樣化拓展,實現配用電系統資源價值較大化利用。
在上述形態變化綜合影響驅動下,系統將從原先被動、單向、壟斷的單一電力供應系統向主動、雙向、市場化的能源綜合服務轉變。從系統功能來看,配用電系統日益成為多種服務訴求和利益訴求匯集的生態系統,被賦予多樣化的平臺角色。
一是供電服務的基礎保障平臺。配用電系統是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、可靠、優質的供電服務,將是配用電系統基礎的功能。
二是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消納平臺。配用電系統作為連接可再生能源與用戶的網絡,需綜合利用源網荷儲等技術,確??稍偕茉淳徒{,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及雙碳目標實現。
三是多利益主體的互動參與平臺。隨著電力體制改革深入,配用電系統將成為多利益主體相互交織、高度互動參與、創新服務創造價值的平臺。
四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支撐平臺。配用電系統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基礎,通過支撐各類能源系統高效運行,逐步向以電為主、多種能源互聯的智能化、多元化能源互聯網演進。
從系統特征來看,未來新型配用電系統將呈現供電能力充裕、網架可靠靈活、系統全景感知、運行智能互動、運營協同高效、資源價值重構等特征。
一是供電能力充裕。能夠充分滿足正常的用戶業擴需求及政策性用電需求,包括新基建設施需求、能源消費電氣化需求及低碳轉型需求等。
二是網架可靠靈活。網架接線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,有效支撐分布式電源、規模化電動汽車及綜合能源等的靈活接入,提高供電可靠性。
三是系統全景感知。具有系統狀態、設備狀態、運行環境、作業管控等全景數據感知功能,同時實現用電信息、分布式電源、儲能和可控負荷等用戶側數據在線感知。
四是運行智能互動。通過柔性負荷、分布式電源及可調設備的互動,合理控制電網元件,提高設備運行效率,縮小負荷峰谷差,支撐電網優化運行,支撐可再生能源消納。
五是運營協同高效。通過營配調業務協同、傳統與新興業務協同等,實現內部高效管理,實現電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;同時,與增量配網運營商、綜合能源服務商、售電商、負荷集成商等構建協同高效的服務生態。
六是資源價值重構。通過多站融合、桿塔商業化、綜合能源站等實現基礎設施共享;充分挖掘電力大數據價值,實現電力數據對征信、城市治理、經濟景氣研判、節能減排等工作的支撐,實現系統資源價值較大化。
隨著能源技術不斷進步、能源體制改革深入推進,配用電系統將不斷呈現新的發展需求和態勢,系統功能形態將越來越多元化、綜合化,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速度日益加快,系統將持續向更高級形態演化。
國電中星是一家專業的電力檢測設備廠家,密切關注電力電網相關行業的發展與動態,了解更多訪問國電中星官網:www.jljyyy.com
上一篇:警惕風電光伏廢棄后的新興固廢
下一篇:為什么新電力離不開數字化?